您的位置:山西汽车网 > 用车 > 理赔指南 > 正文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2018-08-15 13:41:10来源:

作者:汤志江 李箭飞 牛伟(均系河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2017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刚刚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就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党时的每件文物都十分珍贵、每个情景都耐人寻味,我们要经常回忆、深入思索,从中解读我们党的初心。

李大钊同志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政党,是李大钊特别关心的问题。在他的《团体的训练与革新的事业》等文章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解放,是李大钊建党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早期创始人的初衷。他的建党思想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具有突出的贡献。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来到河北省乐亭县的李大钊纪念馆缅怀先烈,接受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新华社发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这与李大钊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建党思想一脉相承。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必须牢记李大钊等党的早期创始人建党思想的初心。

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封建统治本身所固有的腐败,中华大地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中国逐渐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目睹国家危亡局势和社会黑暗状况,李大钊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肩负起了为人民谋幸福、救民众于水火的历史重任。

为民忧。民众是李大钊内心最牵挂的,民生是他最忧虑的。《大哀篇》集中体现了他“为民担忧”的思想:“吾民瘁于晚清稗政之余,复丁干戈大乱之后,满地兵燹,疮痍弥目,民生彫敝,亦云极矣”“吾侪小民,固不识政党之作用奚似,但见吾国今之所谓党者,敲吾骨吸吾髓耳。夫何言哉!夫何言哉”。李大钊严厉抨击当时执政者剥削民众甚至草菅人命,以及“民生益沦于涂炭”。他曾深入唐山煤矿了解工人生活,痛感“工人不如骡马”。

为民愤。1913年9月11日驻昌黎车站的日军杀害5名中国路警。李大钊对此异常愤慨,奋笔疾书:“勿忘此弥天之耻辱,所与倭奴不共戴天者,有如碣石”。他尖锐地指出:“农失其田,工失其业,商失其源,父母兄弟妻子离散茕焉,不得安其居,刀兵水火,天灾乘之,人祸临之,荡析离居,转死沟洫,尸骸暴露,饿殍横野”的悲惨生活是由军阀统治造成,人民是无辜的受害者。他痛批不顾人民幸福的腐败政治,“共和自共和,幸福何有于吾民也”,“国家权力之及于民者,微乎渺矣”。

为民想。人民大众在李大钊心中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他认为执政者应时时刻刻为人民谋求幸福,国家治乱抑或政治得失的评判标准,在于人民大众自身利益能否得到保证和满足。他痛感辛亥革命没有真正解决中国人民的问题,认为“中国者为吾四万万国民之中国”,所以当政者应该只做“福民”的事情,而不应该做“损民”的事情,只有这样,人民对国家才会有“甘心之爱”。他还特别深刻地指出农民的问题是中国当时最大的问题,农民的问题得不到解决,中国的问题就得不到彻底的解决。

为民呼。在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后,李大钊发出“吾惟哀吾民而已矣”的呼唤。在《庶民的胜利》中,他认为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之所以值得庆祝,是因为这次革命是人民的胜利。“夫圣智之与凡民,其间知能相去不远。彼其超群轶类者,非由时会之因缘,即在众庶之信仰。”他深刻地认识到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巨大力量,“离于众庶则无英雄。离于众意总积则英雄无势力”,认为吃穿住用行“靡有一样不是从劳动中得来”,离了劳动人民则一无所有,中国革命必须要充分发挥人民大众的力量。“苟吾四亿同胞之心力,稍有活泼之机,创造改造之业,姑且莫论,但能顺应此环境而利用之,已足以雄视五洲威震欧亚矣”“国家前途,实利赖之矣”。由此看出,坚定地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为人民谋幸福,是李大钊建党思想的基础。

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李大钊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牢记李大钊建党思想赋予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

先天下之忧而忧。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李大钊发现这个国家并未解决当时中国面临的现实问题,这引起了他对共和国前途的担忧,使他重新思考中国前途和命运问题。为此他写下了《隐忧篇》,其中列举了当时中国的边患、兵忧、财困、食艰、业敝、才难六个方面的问题,“凡此种种,足以牵滞民国建设之进行”。党私、省私、匪氛“三端”,“百思恐不获免。凡百君子,其有以嘉谋嘉猷而弭于未然者乎?曷有以解我忧?”表达了他忧国忧民的革命情怀。在生命最后时刻,他“惟吾中国,自鸦片战役而后,继之以英法联军之役,太平天国之变,甲午之战,庚子之变,乃至辛亥革命之变,直到于今,中国民族尚困轭于列强不平等条约之下,而未能解脱”,体现了革命先烈壮心不已的忧国情怀。

矢志不渝立志报国。他在《狱中自述》中写道,“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并说明为何青年时期便开始深研政理:“钊感于国势之危迫,急思深研政理,求得挽救民族、振奋国群之良策”。为救中华民族于危难之中,他立志研究政治,“乃赴天津投考北洋法政学校”。他“随政治知识之日进,而再建中国之志趣亦日益腾高”,北洋法政学校毕业后“仍感学识之不足,乃承友朋之助,赴日本东京留学,入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留东三年,益感再造中国之不可缓”。李大钊回国后,仍继续“深研政理”,继续探索“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在看到一些人对中国前途悲观失望时,他著文鼓劲助威“中国至于今日,诚已濒于绝境,但一息尚存,断不许吾人以绝望自灰”,呼吁中国人“本自由意志之理,进而努力,发展向上”,以改变中国现实境遇。

寻求中国出路。李大钊将“改进立国之精神”“求一可爱之国家而爱之”作为自己毕生奋斗的事业,经过多年苦苦求索,他终于找到解决中国问题的关键所在——马克思主义。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他运用初步掌握的马克思主义原理证明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真谛,并科学阐释了我国所面临的形势,指明“中国将来只有实行社会主义才能兴盛起来”,指出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

探索国家振兴之策。李大钊考证了世界劳工阶级的巨大作用,认识到帝国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并把中国命运与俄国十月革命相联系进行论证,他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中国内忧外患的国情,得出了“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然要得到光荣的胜利”的重要结论。于是他和陈独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决定建立无产阶级的政党,确定了党的指导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并强调党的组织必须是一个强密精固的组织,党的任务是领导“劳工阶级,促他们联合起来,推倒资本主义”,“要想把现代的新文明,从根底输到社会里面,非把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气不可”,“联合一个‘民主的联合阵线’”,“抵抗国际的资本主义”,来实现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人民的国家。这是李大钊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建党使命。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应不忘李大钊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建党的初心,牢记他们赋予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集聚强大精神动力,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

本文相关推荐

更多资讯>>资讯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