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山西汽车网 > 商家新闻 > 店内活动 > 正文

藏在时光里的厦语电影:绝世之花再绽芳华

2018-08-15 13:42:11来源:

藏在时光里的厦语电影:绝世之花再绽芳华

《旦后》电影剧本研讨会。资料图片

7月31日,《旦后》电影剧本研讨会在福建泉州举行,该影片改编自闽籍青年作家黄宁的同名小说。黄宁的《旦后》是首部讲述厦语电影(厦语片)历史的长篇小说,而电影《旦后》有望成为我国首部反映传统古乐南音题材的院线电影。

“古装的厦语电影中,常常采用南音作为电影配乐,有着浓郁的闽南特色。”看到现代电影与南音交融的消息,厦门文史专家郭坤聪不禁想起了曾经辉煌一时的厦语电影。

墙内开花墙外香

何为厦语电影?文学、影视创作者又因何频频关注该题材?

“表面理解厦语电影即厦门话电影,因为一些特殊原因,影片只在中国台湾和东南亚地区上映,即便是许多厦门当地人对它都是陌生的。”黄宁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

厦语电影作为方言电影,在国内虽不如粤语电影知名度高,却是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它的独特之处在于:以闽南人为主要演员,采用闽南方言,在香港摄制,在海外上映,一度风靡东南亚及中国台湾地区,而在其发源地福建闽南地区却鲜为人知,可谓是“墙内开花墙外香”。

既然以闽南语为电影对白,为何叫“厦语电影”而不是“闽南语电影”?原来,在20世纪,下南洋的闽南人大多是从厦门港出海的。而厦门是近代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对外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和辨识度。因此,在众多闽南语分支中,“厦门腔”被选中为其代言。

明明是闽南方言电影,怎么又在香港拍摄,在海外上映?

其实,早在上世纪30年代,厦门就已有大量影院和影迷。繁荣的电影市场,培育出不少厦门本土的电影从业人员。他们因对电影的热爱,前往上海(当时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参与厦语电影的摄制。可惜好景不长,战乱导致沪产厦语电影陷入困局。

1947年,一批上海电影人南迁至香港,其中不乏厦语电影的演职人员。他们依靠东南亚华侨资本组建电影公司,利用粤语电影技术设备,结合粤语片、国语片的摄制人才,开始拍摄厦语电影。虽然导演大多不是福建人,但片场会有一名副导演,专门负责统一演员的闽南语发音。

转战香港之后,厦语电影的传播与流通还得面对禁运和审查问题。在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情况下,厦语片商选择了“南洋之鱼”,把大部分市场份额定位在东南亚及中国台湾地区闽南人聚居地。

闽侨慰藉乡情“良药”

在黄宁的观念中,真正形成体系的方言电影只有粤语片和厦语片,“方言电影中虽然也曾有沪语、潮语题材,但是均未形成体系,而依旧存在的闽南语片,追溯其诞生源头,可以说是厦语片的产物。”

20世纪50年代,港产厦语电影制作一度达到全盛时期,制片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成立,总共拍摄影片240多部,占当时方言电影产量的1/3。在粤语盛行的香港,人们称厦语电影是“冷门中的热门”。

由于闽南语与普通话或其他方言间显少有相通性,厦语电影在某种意义上是针对性很强的小众电影。它在海外的风靡,与闽南籍华侨的观影需求密不可分。

早期闽南人下南洋时,华侨们只想打工赚钱,养活家乡的父母妻儿。二战后,由于历史原因,很多闽南籍华侨无法回到祖国。正当海外游子思乡心切之时,厦语电影的出现,便成了他们慰藉乡情的“良药”。

厦语电影采用闽南语对白,并配有大量南音等闽南地方戏剧元素,让闽南华侨听到了熟悉的乡音,重温了耳熟能详的戏曲故事,抚慰了他们的乡愁,因此保持着极高的卖座率。

1949年,中国台湾引进了第一部厦语电影《雪梅思君》,观众反响热烈。此后,厦语电影大量进入台湾。台湾电影人也想分得一杯羹,开始遵循厦语片的制作方向,吸取闽南方言文化的民间创意,拍摄起闽南语电影。

1955年,第一部台湾闽南语电影《六才子西厢记》诞生。

1958年,台湾闽南语电影产量从1956年的12部激增到62部,而厦语电影在台湾的放映也从1956年的37部降至13部,风靡一时的厦语电影渐渐沉寂下来。

1959年后,厦语电影在台湾市场上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台湾闽南语电影。事实上,正是厦语电影的繁荣,催生了同属闽南语系的台湾闽南语电影。

从隐身走到台前

厦语电影作为闽南语电影的鼻祖,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属性。它是中国电影发展史中重要的一环,对东南亚、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区的电影产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教授容世诚认为,不管从电影史、东南亚历史又或者从新加坡发展历史的角度看,厦语片都很值得研究,因为这些影片是专为本地市场制作,它也不应该被中国电影史边缘化。

然而,由于厦语电影存在的历史较短,且主要面向海外闽南华侨发行放映,留存于世的仅有少量影片的拷贝或录影带。在国内几种知名版本的电影史中,关于它的论述也几乎一片空白。

最早从事厦语电影研究的是香港电影资料馆的工作人员余慕云。他曾花大量时间在本地收集厦语片,如今那些厦语电影胶片都已进入香港电影博物馆。

近年来,随着中国香港及东南亚等地厦语电影研究热潮的兴起,逐渐有国内外学者、影视爱好者将目光投向其上,这朵绝世电影之花重新绽放出光华。

黄宁也是无意之中关注到厦语电影,难能可贵的是,在进行相关学术研究的同时,他还将其转化为一个个成果展现,让藏在时光里的厦语电影,以不同的形式重新进入大众的生活之中。

黄宁在2015年创作广播剧本《东南往事》时接触到厦语电影,此后厦语电影相关题材时常出现在他的创作之中。

以鹭红为代表的一批厦语电影明星大多是厦门人,有着闽南人艰苦奋斗的特性,黄宁以此为切入点,创作以厦语片女影星故事为原型的微广播剧《南洋影梦》,2016年在厦门人民广播电台推出。2017年,讲述厦语电影历史的长篇小说《旦后》出版发行。现阶段黄宁还在进行厦语电影题材舞台剧改编。

“虽然厦语电影存在时间短暂,但它在传统文化传承上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厦语电影也充分体现了闽南乡亲爱乡爱土的情怀,以及中华文化在‘海丝’沿线有着极强的吸引力。”黄宁说。

本文相关推荐

更多资讯>>资讯推荐